考试利器

《如何阅读一本书》(71):阅读想像文学的一般规则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9-12-24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为了让上面所谈的“不要”的指令更有帮助,一定还需要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由阅读论说性作品的规则中衍生出来。

前面我们谈过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三组规则,第一组是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第二组是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第三组是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我们称这三组规则为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同样,在阅读诗、小说与戏剧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则。

 
首先,我们可以将架构性的规则—拟大纲的规则—改变为适合阅读小说的规则:

(1)你必须将想像文学作品分类。

抒情诗在叙述故事时,基本上是以表达个人情绪的经验为主,小说与戏剧的情节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角色,彼此产生互动与反应,以及在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此外,每个人都知道戏剧与小说不同,因为戏剧是以行动与说话来叙述剧情的。(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一些有趣的例外。)剧作家不需要自己现身说法,小说家却经常这么做。所有这些写作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因此,你应该能一眼看出你在读的是哪一种作品。

(2)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

你能不能掌握这一点,要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整本书的大意,对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重点在作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因此,这类书的大意可以用解决问题的方程式,或对问题的回答来作说明。

小说的整体大意也与作者面对的问题有关,而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就是想要传达一个具体的经验,所以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之中,除非你能简要地说明剧情—不是主旨或论述—否则你还是没有抓住重点,在情节中就有大意。

要注意到,我们所说的整体情节与小说中所要使用的独特语言之间毫无冲突之处,就是一首抒情诗也有我们这里所谓的“情节”,然而,不论是抒情诗、小说,还是戏剧的“情节”,指的都只是其中的架构或场景,而不是读者透过作品在心中重新创造的具体经验,情节代表的是整本作品的大意,而整本作品才是经验本身,这就像对论说性作品作一个逻辑上的总结,就代表了对书中的论述作个总结。

(3)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在论说性作品中,部分的架构是与整体架构有关的,部分问题的解决对整体问题的解决是有帮助的。在小说中,这些部分就是不同的阶段,作者借此发展出情节来—角色与事件的细节。

在安排各个部分的架构上,这两种类型的书各有巧妙。在科学或哲学的作品中,各个部分必须有条理,符合逻辑。在故事中,这些部分必须要在适当的时机与规划中出现,也就是从开头、中间到结尾的一个过程。

要了解一个故事的架构,你一定要知道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当然,不一定是从第一页开始的,中间经过些什么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要知道带来高潮的各种不同的关键是什么,高潮是在哪里、又如何发生的,在这之后的影响又是什么?(我们说“在这之后的影响”并不是说故事结束之后的事,没有人能知道那些事。我们的意思是在故事中的高潮发生之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随着我们刚刚所提的重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在论说性作品中,各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解读,而小说却不同,欧几里得将他的《几何原理》分成三十个部分发表,或照他所说的分成三十册发表,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阅读,这是论说性作品中组织得最完整的一个例子。

其中的每个部分或章节,分开来看或合起来看都有意义,但是一本小说中的一章,剧本中的一幕,或是一句诗从整体中抽出来之后,通常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