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利器

《如何阅读一本书》(53):赞同或反对作者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9-10-09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一个读者所能说的第一件事是他读懂了,或是他没读懂。事实上,他必须先说自己懂了,这样才能说更多的话。如果他没懂,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回头重新研究这本书。

在第二种难堪的情况中,有一个例外。“我没懂”这句话也可能本身就是个评论,但下这个评论之前,读者必须有理论支持才行。如果问题出在书本,而不是读者自己,他就必须找出问题点。

 
他可以发现这本书的架构混乱,每个部分都四分五裂,各不相干,或是作者谈到重要的字眼时模棱两可,造成一连串的混淆困扰,在这样的状态中,读者可以说这本书是没法理解的,他也没有义务来作评论。

然而,假设你在读一本好书,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可以理解的书。再假设最后你终于可以说:“我懂了!”再假设除了你看懂了全书之外,还对作者的意见完全赞同,这样,阅读工作才算是完成了。

分析阅读的过程已经完全结束。你已经被启发,被说服或被影响了。当然,如果你对作者的意见不同意或暂缓评论,我们还会有进一步的考量。尤其是不同意的情况比较常见。

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驳时,一个好的读者一定要熟悉辩论的原则。在辩论时他要有礼貌又有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本有关阅读的书中,要另辟一章来谈这个问题的原因。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同意或反对所代表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位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掌握住他的主旨与论述,便是与作者心意相通了。

事实上,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懂一本书可以解释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认同,他们同意用这样的说法来说明一种想法,因为这样的认同,读者便能透过作者所用的语言,看出他想要表达的想法。

如果读者读懂了一本书,怎么会不同意这本书的论点呢?批评式阅读要求他保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他成功地读懂这本书时,便是与作者的心意合一了,这时他还有什么空间保持自己的想法呢?

有些人不知道所谓的“同意”其实是包含两种意义的,于是,错误的观念就形成前面的难题。结果,他们误以为两人之间如果可以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不同意对方的想法。他们认为反对的意见纯粹来自不了解。

只要我们想想作者都是在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作出评论,这个错误就很容易看出来了,他声称提供给我们有关事物存在与行动的理论知识,或是我们该做些什么的实务知识。

当然,他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只有当他说的是事实,而且提出相关的证据时,他的说法才成立,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说辞。

譬如你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你说的是人生而具有的智慧、力量与其他能力都是相同的,但就我们对事实的观察,我们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认为你错了。

但也可能我们误解你了,或许你要说的是每个人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因为我们误解了你的意思,所以我们的不同意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假设这个误解被纠正了,仍然可能有两种回答,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这时如果我们不同意,我们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议题,我们了解你的政治立场,但我们的立场与你相反。

只有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时,关于事实或方向的议题,关于一件事是什么或该如何做的议题,才是真实的。

在讨论一件事时,双方都要对文字上的应用没有意见之后,才能谈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这是因为(不是尽管),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