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利器

《如何阅读一本书》(48):受教是一种美德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9-09-20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我们前面所说的读者可以回话,并不是回与阅读无关的事,现在是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跟前面的两个阶段一样,这里也有一些规则,有些规则是一般思维的礼节,在这一章中,我们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他有关批评观点的特殊条件,将会在下一章讨论到。

一般人通常认为,水准普通的读者是不够格评论一本好书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并不相等,在这样的观点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辈作家的批评。

 
记得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瓦尔特·司各特要把“阅读时怀疑,或轻蔑作者的人”大加挞伐。

当然,说一本书如何毫无瑕疵,因而对作者产生多少崇敬等等,这些话是有些道理,但却也有不通之处,读者或许像个孩子,因此一位伟大的作者可以教育他们,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或许他是对的,或许也是错的,更确定的说法该是: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的确,如果一本书会启发读者,就表示作者高于读者,除非读者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该批评的,但是等他们能这么做时,表示他们已经自我提升到与作者同样的水平了,现在他们拥有新的地位,可以运用他们的特权,如果他们现在不运用自己批评的才能,对作者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事。

作者已经完成他的工作—让读者与他齐头并进。这时候读者就应该表现得像是他的同辈,可以与他对话或回话。
我们要讨论的是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

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

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说“最后”,是因为要能受教必须先完全听懂老师的话,而且在批评以前要能完全了解。我们还要加一句:光是努力,并不足以称得上受教。

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就像他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这第三组的阅读规则,也就是引导读者在最后一个阶段训练自己受教的能力。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