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快速阅读也许能缓解我的知识焦虑

来源:知更语 2019-01-16 作者:冒小冒

从看奇葩说开始发现,原来牛逼的人那么多,他们读过几百本书,上知天文,下知心理、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等等等,一下子让我这个只读过几本流行小说的人感到:自己实在too young……于是我也决定做个“读书人”。可是面对当下信息时代的海量读物,我们准备好了吗?又如何做到快速阅读呢?

我的导师,一天可以读完8本书,羡慕那些速读的牛人,总想快速炼成快速阅读。几年前就听说了《快速阅读》这本书,但是一直并未下决心去读。有不少人说过,看书要像吃饭一样,细嚼慢咽、反复品位才能理解得深刻准确。这也许是我长久以来看书慢的接口,因此也让我对“快速阅读”持有怀疑态度,这次终于下定决心至少先读一读。
 
抱着质疑、批判、好奇的心情,开启了阅读,因为后面的训练过于枯燥,就没有完全练习。书中所讲的提升快速阅读法,似乎只对“字母拼读类”语言有效。以英语为例,文章中,由于字母的大小写、字母的高度错落有序,利于眼睛捕捉作为停顿点,甚至可以将整个单词作为一个图像符号进行记忆,从而实现高速阅读。但中文方块字高度一致,因此书中讲的方法似乎帮助不大。

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启迪:

一、看得快一些,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快速阅读》的作者托尼•巴赞(思维导图的发明人),在书中说,适当提高阅读速度,用平时与人聊天的语速,来阅读是比较合适的。有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用耳朵听到的信息,比用眼睛看到的信息更容易记忆,这是为什么?其实也是因为,人脑适应以正常语速接收并处理信息。

当眼睛以较慢的速度来阅读时,就像有人用很慢的语速在耳边说话,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很像催眠有木有??跟摇篮曲的效果差不多了。这也许就是不少人跟我一样,书看得很慢,看不了一会儿就犯困的原因了。

二、不要拘泥于文字上的只言片语

之前,我有个习惯,看书时遇到生僻的字词,就要随手查查,不然心里不踏实。以前认为这是一个严谨的习惯,其实这是个不利于阅读的坏习惯。读书是为了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不是研究文学或语法,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
 
就像跟朋友面对面聊天时,并不需要听清每个字,就可以理解对方讲的什么意思。还记得上听力课,老师一直反复强调过,个别单词没听清、不理解不要紧,继续听后面的,通过上下文关系和语境,去理解整句的意思。文字只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的途径,但不是知识本身。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就是走入了歧途。

三、看得再仔细也会遗忘

专家研究证明,即使是系统学习过的知识,经验4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会遗忘80%以上。当然,通过一些合理的复习方法,可以记得久一些,但长时间不用终归还是会忘的,这是人脑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有专家说,这些遗忘的知识存储在大脑皮层的褶皱中,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还可以再唤醒。大脑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记得很牢,记得上学时看小说,因此剧情吸引,看得非常快,有些情节却至今记忆犹新。这估计得益两点,一方面是有兴趣,另一方面是看完后跟朋友们交流过,加强了记忆。

要想记忆力持久一些,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与人交流,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不仅仅复习的过程,还是大脑对知识梳理消化的过程。读书后整理一份笔记或者写写读后感,效果也与朋友交流类似。如果想记得更久,就需要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知识才能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领域专家之所以记得住众多专业知识,就是因为工作中经常用到。既然看得快慢都要忘记,每本书都仔细地看就不划算了,不如先粗略地看一遍,对于有兴趣、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再多看几遍。这样即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还可以加深记忆。

四、阅读不是为了记住
 
记得有位朋友总问我,读书那么快,能记住吗?我先是愕然,为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继而是释然。于我而言,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感受作者想要带我进行的思维之旅,读书最大的益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共鸣、想象力和灵感。除了需要精读的书籍,我之所以认为快速阅读对是有效的,是因为读书过程我只为感受,不为记住。

五、写在最后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