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问题儿童”更懂阅读:学会提问,才能走向文本灵魂深处

来源:腾讯教育 2019-01-22 作者:郑钢

阅读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阅读时学会提问,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来聊聊阅读时如何引导孩子或者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走向文本深处漫溯,并成为独立的阅读者。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课堂上常常是“丛林”现象,可以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在家里孩子好像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到了初中,孩子就很少愿意提问、回答或者主动提问,到了高中,无人提问的情况更甚,课堂成为了“戏堂”,常常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自问自答,学生观看而已。

所以,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讲个现象级的故事,是关于犹太人如何重视孩子提问的故事。
 
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人口不多。从诺贝尔获奖的比例上看,他们获奖的比例也实在是高的吓人。在历史上,至少有201位犹太人或是有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三犹太血统的人士,曾获得诺贝尔奖,占据了从1901到2017年世界范围诺贝尔获得者总数的23%。毫不讳言,如果没有犹太科学家,人类的文明发展可能要被大大地拖后了。

犹太教育的精华之一,就是培养善于提问和质疑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是在提问中长大的。有个犹太人曾这么说:我小时候,每天回家,我爸都会用相同的一句话来和我打招呼——你今天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爸从来不问我那天学到了什么,他只在乎我是不是能保持好奇心。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如果你没有掌握新的知识,没有积极动脑思考,你就提不出新问题,也提不出好问题。
 
学会提问的背后是好奇心,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在提问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持续升级认知系统,增加创新发明能力。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换个语境,借个地方说话,在阅读领域,提问也是最高准则。什么是高质量的阅读?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随着文本的演变和推进不断提出问题。提问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是读者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的过程。

如今我们经常在强调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这是一种质疑和求证的能力,一方面具有判性思维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结论,而是会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评估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逻辑性,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够对于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提出问题。
 
阅读中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是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起点。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跟着文本情节“随波逐流”,全然没有自己的思考、全然没有联系自我的个人生活经验,只是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当然无法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灵魂的深处,就更不必谈与文本,与读者等开展积极的对话,批判性思维更无从谈起。

培养孩子在阅读中提问和对话,其实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一个终身的阅读者一定具有其独特阅读密码和阅读方式,但是所有喜欢阅读的人都是会思考的人,思考的过程就是提问的过程,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在文本本身和个人经验建立联系,浸入文本,并生成新的理解和体会的过程。
 
一个在阅读中不断探索意义,塑造自我的阅读经验的人,势必会成为终身的阅读者,也是阅读个性化的体现。

其实,提问在一定意义上是阅读元认知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是元认知?这是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提到的人类的第四种知识。具体体现为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学习的策略,是对认知活动进行反思的系统。

阅读中的元认知,是对阅读过程调试、反思和提问的过程,如何带着准备去阅读?如何在阅读中破除理解障碍?如何与文本开展深度对话?等等。提问就是帮助读者不断调试阅读认知,促进理解,生成个体体验的工具。

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浪潮汹涌而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缺的不是知识、信息和书籍,而是鉴别力和分析力,在繁芜的知识中的鉴别能力。

这样的能力是建立在提问的基础上,什么是重要的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我的生活有何关联?这些知识如何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这些提问能力同样与阅读有关,阅读本身是去伪存真、去粗留精、甄别分析的过程。会提问的孩子自然具有鉴别的先导思维,质疑和修正的思维:提问自己哪些是具有价值的?哪些是不值得花时间?

在文章的开头,谈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慢慢消失的现象,原因在于无论在课堂、生活还是在阅读中,我们很少鼓励孩子提问,提供宽容的提问时空环境,也很少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困惑,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就不会有了,探究意识很薄弱,就不会主动提问和积极思考。
 
六段式提问帮助学生深度阅读
 
六段式阅读提问法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其设计的问题串联起了问题链,能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

1.读前提问

阅读专家一直认为阅读前的思考和提问很重要,也就是说用问题开启阅读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父母和教师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阅读模式,如培育阅读热情、建立阅读目的和激发对于文本的好奇,必然会激燃孩子内心的阅读兴趣。当然,要允许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对话的大门才会慢慢开启。试想,一个孩子对某一书籍丝毫不感兴趣,他怎么会有提问的欲望呢?

有个研究证明,如果孩子能够选择恰当的材料,阅读的准确率至少能够达到98%。用这种方法的话,孩子会有意无意地思考他们所读的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流利度和正确率。
 

2.读中提问

具有提问和思考元认知的读者会在阅读过程对文本进行自我对话,这个对话对于文本理解极其重要。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不断理解、建构意义的过程。以下是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提问他们自己的问题。

你阅读的故事主要元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的思想?

主人公是谁?配角是谁?如果是非虚构性文本,那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分观点又是什么?

如果你能的话,那你会向作者提出什么问题?如:当初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创作这个文本的?作者的背景与文本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3.再读一遍

当孩子阅读完最后一行字,是否意味他的阅读旅程结束了?当然,真正的“阅读巅峰”是发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结束,因为阅读后的提问和思考更多地体现在生成和创造上,将文本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

可视化在阅读效果提升,培养元认知策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一种叫做“大脑重现”的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闭上眼睛,想象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使他们在脑海里立体化,赋予具象;还可以要求孩子去想象故事里人物形象、场景地点和情节动作等等,将故事活灵活现,在脑海里呈现出来。
 
在阅读一遍之后,孩子还可以重读一遍,这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任务和目的略有不同,如果说第一次阅读是登山过程中对沿途风景的欣赏和浏览的话,细细体会文本的细节,那第二次阅读是登上山峰的俯瞰和俯视,一览无遗广袤的风光。

第二次阅读更强调的是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再生成。此时,孩子可以借助阅读导图,建立故事或文本的框架结构,将文本故事里最主要的要素或支持的细节完整呈现出来。

4.总结文本

之后,总结自然是阅读的最后环节和最高境界,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这个故事或章节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文本输出、思想锤炼的一种过程。但是总结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搭建问题的支架,引导他们慢慢具有总结、分析的能力和意识。

在你读的文章中,什么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或者什么是最重要的?文本中的“为什么、谁、什么、何时、如何”的问题是哪些?什么是故事的主线或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个故事(这一章)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5.评价文本

评价在教学目标范畴属于高阶能力,要求学习者获得文本信息、分析文本内容信息,包括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文本内容,阅读活动中的评价也属于高阶思维,是高水平阅读能力的体现。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