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怎么让阅读转化成写作?

来源:网络 2020-03-11 作者:海上云

阅读多≠写作好,这实际上是提出了问题,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也就是怎么让阅读转化成写作?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不等式变成等式?
 
既然很多作家说“开卷有益”,那么这个等式肯定在某种条件下是成立的,或者说,加上某些条件,它会成立,我们需要寻找等式中丢失的部分。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几个让阅读转化成写作能力的方法。
 
写作要多训练、不要怕出错

 
大家有没有遛过旱冰?第一次穿上旱冰鞋的时候,会很笨拙,走路都不会,但是,扶着栏杆慢慢挪动,一步两步,一米二米,一圈二圈,会摔跤,姿势很难看,不用怕摔倒,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爬不起来就躺一会儿,摔了无数跤后,躺了无数“会儿”,就可以不用扶栏杆往前走几步了,可以往前滑动了,这个溜冰的过程和写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关键是要多练,不要怕出错。
 
写作的时候,慢慢把阅读过程中掌握的文字使用起来,把各种知识点和素材恰当地利用起来,模仿好文章的写作手法。宋朝诗人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这里的实践,就是练习写作。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那些词语、修辞、章法,储藏在大脑里,就像是一颗颗珠子和一根根线放在抽屉里,我们需要时常打开抽屉,试着用线把这些珠子串起来,串成心里设想的一根项链,练笔写作,就是训练和刺激负责写作的神经元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珠子和线串成项链的过程。
 
如果做不到一天写一点,至少要每周写一篇,题材不拘、形式随意、长短勿论,写得好写得不好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动起笔来。

如,写写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发生的事,路上看到的事,什么都可以写。一开始可能会出错,比如用错了词、逻辑上不严密、前后矛盾等等,这些都没有关系,不要怕写错,重要的是只要开始写,就是在往前走,就像你上了溜冰场站着不动,是学不会溜冰的。
 
临摹是最好、最有效的练习

 
刚才提到“模仿是好文章的写作手法”,是的,模仿是最好、最有效的练习。

你看,很多画家开始是临摹名家的画开始的。比如,学油画的去欧洲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印象派的画等等,这也是有案可查的;日本的汽车和电器,最早是模仿欧美起家的;韩国制造则是模仿日本起家的……所以,几乎所有领域的学习,都可以从临摹、模仿开始。
 
那么,写作怎么模仿呢? 把新学的词语、成语用来造句,这是一种模仿;学了新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等,练习使用,这是一种模仿;别人用倒叙的写法,你觉得很好,自己也照着写,这也是一种模仿。
 
在这里,我举自己写作过程中模仿的一个例子——台湾诗人郑愁予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错误》,写的是战争年代对离人的思念,原诗文内容如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下面这首是我自己模仿郑愁予先生的《错误》,而作的一首诗:
 
《鸢尾的花语》
 
作者:海上云
 
风从五月吹过,那飘在花季里的忧郁如鸢尾花的开落,羽翎轻颤,几世的记忆仍在,我去敲叩五月的每瓣鸢尾,恰若沉睡的精灵醒转,花梦缱绻,羽化的蕊瓣翩翩,我的寻觅是几世的迷恋,石刻的记忆是忧伤的开始,我记得花语,花却已失忆……
 
我的朋友们读了这首诗后,没人能发现我是模仿郑大人的《错误》写的,我挑明了之后,他们还是觉得除了字数和段落差不多,完全是两首截然不同的诗,作为一个模仿者,我暗暗窃喜了很多年。
 
临摹,看起来似乎是很枯燥的事,但是,临摹得让人看不出来,就像捉迷藏让人找不到,就很有趣了。这也是文学的临摹不同于绘画、科技临摹的地方,这也是真正好玩的地方。
 
模仿并不丢脸,特别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幼稚的时候。但是如果一直在模仿的陷阱里出不来,那就丢脸了。模仿是学习,是为了掌握,更是为了以后超越。

所以,照葫芦画瓢,只是在刚入手的时候为之,不能一辈子画瓢。《鸢尾的花语》是我画了很多瓢、砸了很多瓢、扔了很多瓢之后,唯一留存下来作纪念的。模仿之后,你得破陈出新,那么,怎么破陈出新呢?
 
想象力产生好的创意、让写作这件枯燥的事变得有趣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