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利器

推荐两本教你读的快、记得牢的书籍

来源:www.jint.cn 2021-03-08 作者:精英特

你是否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充分的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绞尽脑汁地读完一本书之后产出一份思维导图,才能觉得这本书读嗨了?又或者,虽然看完了一本书,但看完后又忘了看了什么?

针对阅读中的这两个常见问题,我想给大家推荐两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帮你节省更多时间、轻松解决。
 

NO.1:《如何阅读一本书》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阅读方法书,出了很多!但只有这一本是最经典且流传最久的,如果你只能读一本,那就选它。作者1940年时写的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美国当时很多高中以及大学毕业生只能达到最基础的阅读能力这样的问题。那什么是最基础的阅读能力了?就是认字,能读懂作者写的基本意思并思考。这么说来,我们大概也就是这种水平了。
 
作者在书中将阅读的能力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我们在小学就学到的阅读方式,一直到高中大学,我们也只使用这一种阅读方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更多的阅读知识,没人教啊没人教~ 而说到我们都不太了解的另外三种,除了逐级需要更高的能力,其实也是应该按书的种类,和我们的需求去选择的。
 
检视阅读大体就可以说是快速阅读:花半个小时去读封面、封底、作者简介、目录、索引、前言、序以及每章的第一段引导和最后一段总结,从而了解,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分为几大块,得出这本书的结构,这样你也知道了,你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呢?还有就是像相亲一样,看这本书值不值得你深入去读,还是简单看看,甚至完全不需要,看都不用看。

如果这是一本我想深入了解的好书,一般半小时的检视阅读之后,小五已经完成了思维导图的主题,后面就可以参照这个主体一边阅读,一边封丰富细节了。
 
分析阅读只适用于你想精读的好书,通过架构认识、内容诠释、找出或整理论述及答案,深入了解作者所讲的概念是什么,其精准性和意义;了解作者的观念后,你读的深与广之后,也会出现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个就是主题阅读,相比第二、第三层次都可以学习后迅速掌握,这一种要求是真的高,类似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所需要的阅读技巧了,有兴趣的书里去了解!
 
书里面的论述会比较多,不太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建议大家一边看书一边实践,用书中介绍的检视阅读的方法,先从结构和主体了解这本书,遇到论述多的地方跳过去,并不会影响我们理解。毕竟一本方法的书,把一个方法来来回回的写成一本书,不知道要怎么绞尽脑汁的凑数呢。
 
小编总结下自己最大的收获:“检视阅读真香”,每一本书阅读的第一步都应该是检视,就不会在书里随波逐流,或者在不需要的书上浪费时间了,而且多一遍检视实际上并不会增加整体阅读的时间。我们也不用排斥快速阅读了,这只是我们完整阅读的一个关键工具,被拿出去显摆了而已。另外补充,分析阅读只适合论说类的书籍,并不适合小说,文学书籍。
 
NO.2:《快速阅读》
 
作者开诚布公的承认自己的书是“新瓶装老酒”,因为各种花里胡哨的阅读方法其实都是旧东西,但无论新旧,还是多简单,我们都还没学过。
 
上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讲的是阅读的步骤和思路,有关阅读习惯的纠偏提到又一笔带过。所以我选择了本阅读提速书作为补充,和功利的名字不太相符的,它没有就如何囫囵吞枣一本书做什么阐述,反倒是踏踏实实的解决是什么习惯拉低了你读书的速度。比如逐字阅读、默读、眼球乱跳老是窜行,又如何练习能让我们最低每分钟能阅读80字。结合测试—练习—反馈—再练习的方式,确实能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
 
以我举例,我虽然很爱看书,但我依然觉得我有阅读障碍,因为我如果在阅读书心读,会觉得看到文字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时还因为身残志坚感动自己,直到抱着一点可能性去试着纠正错误的阅读习惯,我咋觉得我读书越来越轻松了呢?啥阅读障碍,多说就是有点近视嘛!
 
书的最后一部分还提供例如一个阅读步骤简单版,要是你读书只是为了多理解有提高,这方法真心比上一本书简单好记。第一步还是检视阅读这本书,了解了分几部分,大概讲什么,就根据自己像从书里明白点什么的目的去读书。

具体怎么读呢?按顺序读,到自己没有需求或共鸣的部分就读的快一些,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也不用使劲琢磨,你已经有收获了,放心去读下一部分。然后到自己目标相关的部分,认真精读,一边没读懂再读一遍,读到达到自己的目标,再往下读下一部分。最后一步,直到全读完,用五分钟的时间复述总结,一本书就又快又好的读完咯。
 
阅读方法的书籍市面上虽然出了很多,但大体讲的都是一样东西,实则是这两本就够用了。这两本书的阅读方法都偏向于实用类论说文,是需要在阅读中有所获得的。

另外文学类的传记小说,只要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了。如果感兴趣文学,不仅为了娱乐,还想在西方文学中读点言外之意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但不适合普通读者,毕竟里面莎士比亚、圣经中的引用太多了,实在比较难共鸣。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