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利器

《如何阅读一本书》(112):构成主题阅读的原则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2020-07-17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有些人说主题阅读(就上述广义的定义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们说在一个作者身上强加一套语言,即使是最“中立”的一套词汇(就算真有这回事的话),也是错的。
 
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阅读一本书时绝不能“脱离上下文”,而且将一组词汇转成另一种解释总是很危险的,因为文字并不像数学符号那么容易控制。

此外,反对者认为主题阅读牵涉的作者太广,时空不同,基本的风格与性质也不同,而主题阅读就像是将他们都聚在同一个时空,彼此一起讨论,这完全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天地,虽然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空所写的作品之间可能有些联系(他们提醒说即使这样也很危险),但是在这位作者与另一位作者之间却没有明显的联系。

最后,他们坚持,作者所讨论的主题比不上讨论的方法重要。他们说风格代表一个人,如果我们忽略作者是如何谈一件事,却只顾他谈的是什么事,结果只会两头落空,什么也没了解到。

 
当然,我们对所有这些指控都不同意,我们要依序回答这些指控,让我们一次谈一个。
 
第一,是关于词汇的问题。

否认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说明,就像否认一种语言可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当然,这样的否认是刻意制造出来的。

譬如最近我们阅读《古兰经》的一个新译本,前言一开始便说要翻译《古兰经》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因为译者接着又解释他是如何完成的,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他的意思是:

要翻译这样一本被众人视为神圣的典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们也同意,不过困难并不代表做不到。
 
事实上,所谓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法,其实只是在说要将一种说法翻译成另一种说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我们也同意,但是,同样的,困难并非不可能做到。
 
其次,谈到作者各自区隔与独立的特性。

这就像说有一天亚里士多德走进我们办公室(当然穿着长袍),身边跟着一位又懂现代英语又懂古希腊语的翻译,而我们却无法听懂他讲什么,他也无法听懂我们讲什么一样。

我们不相信有这回事。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对他看到的许多事一定觉得很讶异,但我们确信在十分钟之内,只要我们想,我们就能跟他一起讨论某个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定的概念一定会发生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就能解决。
 
如果这是可行的(我们不认为任何人会否认),那么让一本书经由翻译,也就是主题阅读的读者,与另一本书的作者“谈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这需要很谨慎,而且你要把双方的语言,也就是两本书的内容,了解得越透彻越好。这些问题并非不能克服,如果你觉得无法克服只是在自欺欺人。
 
最后,谈到风格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就像是说人与人之间无法作理性的沟通,而只能作情绪上的沟通,就像你跟宠物沟通的层次。如果你用很愤怒的腔调对你的狗说:“我爱你!”它会吓得缩成一团,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有谁能说: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除了语气与姿势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说话的语气是很重要的,尤其当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关系的时候;而当我们只能听(或者看)的时候,肢体语言中可能就有些要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是人类的沟通,不只这些东西。
 
如果你问一个人出口在哪里?他告诉你沿着B走廊就会看到,这时他用的是什么语气并不重要。他可能对也可能错,可能说实话也可能撒谎,但是重点在你沿着B走廊走,很快就能找到出口了。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照着做了,这跟他如何说这句话一点关系也没有。
 
只要相信翻译是可行的(因为人类一直在做这件事),书与书之间就能彼此对谈(因为人类也一直在这么做)。只要愿意这么做,人与人之间也有理性客观的沟通能力(因为我们能彼此互相学习),所以我们相信主题阅读是可行的。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