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利器

马一浮的读书法:囊括历代前贤读书方法之大成

来源:www.jint.cn 2019-04-08 作者:精英特


关于读书的看法,世人历来多有慧解。不过,笔者以为被称为“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的“读书法”,对医治当下学人读书不力之弊病,似乎更契机契理。

马先生尤其重视读书之法,在复性书院宣讲“学规”之后,他开讲的第一课即为“读书法”。马先生的“读书法”,不是支离破碎的泛泛而谈,而是从其切身实践中得来的关于读书治学之“系统心法”。我对其读书法进行归纳,要义大致有四:

 
读书贵以“定心

当下人们读书,多以娱乐为主,故散心“浏览”,姑且求一乐矣。然作为学者治学,则非“定心”不可。

马一浮认为,“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确实,以笔者之读书经历,“定心”读书,乃做学问的不二法门,假若散心读书,纵然有一时之欢娱,亦随即遗忘,无甚效果,概其不能入心故也。

只有用“定心”法,将精力聚焦于“某个问题”,方可有所收成。儒家创始人孔子可谓“定心”读书法的实践者,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终得《易经》心法;“禅门泰斗”虚云法师犹重视“定心”读书法,他要弟子读《楞严经》,心无旁骛,即使不懂,也要定下心来,反复阅读,如此坚持下去,终有一日,定会豁然开朗。

“定心”读书除了高效“聚焦”的作用外,还兼有“敬”的态度。

马先生认为,读书乃穷理博文之事,必资于主敬——只有对“书”持一种“敬”的态度,方可定心并涵泳其中,最终求得“悟”解。

当然,马一浮的对书之“敬”是有所指的,即对经典著作存敬畏之心,且以“定心”读之。倘若是那种“娱乐成灾”的快餐书乃至垃圾书,则大可不必以“定心”去读,亦用不着“敬”了,因为作者本身乃持充满游戏的“商业炒作”态度,他们又何以有资格让读者去“定”与“敬”呢?

读书不可以有“成见”

以怀疑法读书,其传有自,如孟子就有“尽信书不如无书”,朱熹亦有“疑方有进”之论,皆强调怀疑的重要性。不过,马一浮先生则反其义而为之。对于经典著作,马先生曾强调首先要持“无成见”“不怀疑”的态度。

马一浮读书宗法孔子,认为孔子读书法乃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的“好古”读书法。那种动辄怀疑经典的做法为马一浮所不取。马一浮明确指出:“今人动言创作,动言疑古,岂其圣于孔子乎,不信六经,更信何书?不信孔子,更信何人?”

这里我们需对马一浮的“好古法”稍作说明,以免误认为马一浮读书法有盲从古人乃至“死在前人言下”的嫌疑。

马一浮“好古”,一则针对当时学术界疑古成风之“流习”而来,当时疑古思潮猛烈,似乎不把古典打倒就不足以显示其创造力;

二则其“好古”读书法针对经典如“六经”而论,非对于一般性的著作;

三则其“好古”读书法的目的,乃是要读书人扩展胸怀,接纳他人的长处,倘若以“成见”读书,事事怀疑,处处怀疑,又怎能增长学识?

四则后世读者弄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前人有错,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以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以道,束于较也”,后人不可以自己的成见、陋见而武断地怀疑乃至否定他人。

总之,马先生推崇孔子的“好古”法,实则要学(读)者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经典,他反对那种在没有深入经典内部之前就劈头将“经典”打到在地的暴戾做派。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