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排名

世界阅读习惯面面观

来源:www.jint.cn 2018-02-24 作者:刘柠

 有从事民间出版的朋友致力于中国人阅读习惯的调查。结果表明,即使就被认为“素质较高”的城市人而言,中国也难以称得上是阅读的民族。换句话说,当代国人已不爱读书。如此结论,是否足以颠覆源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古老自信另当别论,至少,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与其“和平崛起”的宏大叙事的国家目标之间反差之大,由不得人不对其发展的路径、前景提出疑问。

  原因简单,因为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都离不开国际经济循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经济”。而在一个技术飞快更新,发展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要求其参与者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否则便会被淘汰出局:你可以获取更高的学位,但却永远没有“毕业”。


  作家王蒙曾撰文谈过俄罗斯人的阅读。俄国人之酷爱读书举世闻名,在莫斯科的地铁上,随时可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在专心捧读。并且,这些捧读者中相当的人所读的,不是一般的消遣读物,而动辄是大部头的托翁、妥翁和布尔加科夫等苏俄大师的名著,让人感到一个所谓“文学的民族”,绝不仅仅是一个“说法”。

  如果有人以类似朱学勤话语的法俄之“文学激情”式革命的不可取,来说英美之渐进、理性、温和的社会改良更加务实,更加富于“现代性”之事的话,那么来自大洋彼岸的观察兴许会让他在扫兴之馀,作更深入的思考:
 

  有朋自美访学归来。说在华盛顿的地铁上,起码有五分之二三的乘客,一坐到座位上就掏出书来读。那书通常很厚,不是长篇小说,便是人文社科类著作,皆非“可口可乐”性读物。这种观察令这位朋友进而想到在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公共场所时常发生的踩踏事故:纽约“9.11”发生时,直到世贸双塔坍塌,楼梯间里始终秩序井然,未发生任何人踩人的事故,“我相信这与人们爱读‘厚书’有关”。
 

  笔者曾有过几年“人在东京”的日子。日本人爱读书也是举世公认的。在日本清洁、舒适的电车、巴士上,无论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还是身穿校服的莘莘学子,不是打盹,便是在阅读。那种只有护照大小的口袋版“文库本”,可谓人手一册,随身携带,极便于随时随处展读。其内容从神魔志怪到狭邪艳情,从生活百科到人文学术,几乎覆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颇不乏“冷门”的读物,我就见过在拥挤的“通勤”地铁上,旁若无人地阅读研究埃及金字塔考古发掘和内部构造读物的“东洋魔女”。

  日本是动漫大国。东洋人对漫画的迷恋可以用“发烧”来形容。开始时,不明就里,笔者以为漫画无非是聊供那些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上班族们视觉消费的一种准色情的软性消遣读物而已。后来多少有所了解,不觉大吃一惊。日本的漫画,内容不拘一格,无所不包;构思奇妙,画工精致;人物或男或女,皆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造型大胆夸张,瘦脸蜂腰,丰乳肥臀,极富“未来感”……其普及面之广(可谓老少咸宜),延续时间之长(有的故事连载几十年,影响不只一代人),集约化程度之高(从策划、绘制,到出版、发行,完全是现代工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层次,事实上已构成占GDP中相当份额,其影响日益溢出国界被称作“酷文化”(Cool Power)的日本软实力的一部分。


  出于对阅读现象的兴趣,笔者偶尔也会在北京的地铁、机场、候车室等场所做一把“田野调查”,结果令人失望。不仅与上述国家相比反差之强烈令人吃惊,而且,状况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加不堪。我想,如果有第三国人从中立角度来对今天中国人的阅读状况进行考评的话,得出的结论一定不会是“阅读的民族”,甚至也不是“读报的民族”,恐怕只能是“聊天的民族”、“麻将的民族”,或者“手机的民族”、“电子游戏的民族”之类。

  然而,令笔者困惑的是,一个如此远离阅读的国家,为什么动不动就自上而下地号召“学习”什么呢?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各种各样的先进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会议文件,到了工作岗位还不得不为了取得职称、资格而不懈地“学习”。但经过如此浓密的、全社会性的“学习”,为什么我们离一种真正自觉的、非功利的、个人化的心灵阅读竟越来越远了呢?或许这原本就是一个问题?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