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排名

我们到底为什么阅读?

来源:www.jint.cn 2021-05-26 作者:王夏坤

有阅读人把阅读动机分为娱乐消遣、学以致用、好奇心和精神享受。娱乐消遣是小说、笑话这种纯粹为了消遣打发时间的;学以致用,是学习、工作、生活技能和精神养料;好奇心是对一切未知的求知探索;精神享受,是文学美学等。

对照这个分类,你的阅读动机主要在哪些分区里呢?我想,大抵我们多数人的阅读都会同时涵盖这四个分区:学以致用是生存和生活的必备,精神享受是物质需求之外更高的精神追求,“好奇心会害死猫”,娱乐消遣,每个人都少不了。

然而,这些阅读动机的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动机呢?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些阅读动机?或者说,阅读最根本、最原始的动机是什么?

1
 
心理学上有一个公认的观点:

每个人生来就有很多种需求,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迫切的是生存需求——也就是,人,首先要活着,不受到人命伤害,又能满足温饱;

当活着这个最迫切的需求满足了之后,人开始产生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并从中获得安全感(比如,当感到有人真心爱自己,就有勇气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负担一定的风险,即使失败了,陷入危机,爱自己的人也会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并且这种情感需求会伴随人的一生,直到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和阅读动机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中国没有频繁的战乱,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荒,但对于多数的我们来说,要生存,就要有钱,至少要能够长期支撑家庭的各种开销,以及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这样的生活,往往需要依靠工作和薪水来实现:于是学生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毕业后,进入职场,不断精进工作技能,保证不失业,有源源不断的能维持基本生活质量的收入来源;


还有,步入婚姻的人,希望家庭长久幸福,就要用心经营夫妻关系;有了孩子,就要学着做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

这些就是多数时候,我们阅读和求知(包括多种学习途径,视频教学、辅导培训等)最重要的目的——学以致用。
而这种学以致用的阅读,本质上,其实是在寻求安全感:知识并不等于技能,但我们仍然愿意付诸努力,希望学到知识,就能提高技能,继而在职场上拥有更多的职业安全感;仅有技能还不够,与人沟通需要有情商,快节奏的生活日常需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和高效率的方法……

所以我们不仅仅看技能方面的书,也阅读许多心灵鸡汤(减压治愈)和学习工作方法方面的书。
 
2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

买了很多认为对自己非常有用的书(买的时候迫不及待),却很少看,甚至超过一个星期、一个月也没有翻过几页。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当我们被一本书的内容打动,从而决定买下这本书时,我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书里的知识内容。

此时,我们的内心会“怂恿”我们——把书买了吧,书归了我,书里的知识就是我的了。

——若是不买呢?书里的知识实在太有用(写得太好)了,我要是看了书,我就能学到XXXXX,要是不买,我就不能学到XXXXX了。所以,我一定得买!

从浅了说,这似乎是我们错误的占有欲在作怪。毕竟买书不等于看书,看完了书,学会了知识,也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拥有高超的技能,更不意味着一定能达到某个宏大的目标;而从深层次说,其实是我们在避免“失去”知识的危险,获得“得到”书、“得到”知识的安全感。

为什么说不买书就是“失去”知识呢?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会认定:买了书,我们就能够拥有书里的知识(只要我们把书看完);相反,不买书,就是我们原本可以获取到的知识“失去”了。从心理安全感的层面来说,得到,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失去,却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缺了一块儿”,会令我们焦虑不安。所以,买书、占有书,其实就是在保护内心的安全感,避免失去。

那为什么买了书之后,又不看了呢?——因为得到书和知识的安全感已经得到了:

虽然,我们因为看不懂、没有耐心、没有动机等原因让书长期“吃灰”,但于我们而言,书在我们手上,只要随时看书,书中的知识随时都会是我们的“囊中物”,不会存在“失去”的危险。

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很幼稚,但我们就是会产生这样幼稚的认知,并使自己都相信。这或许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书店里、图书馆里的书,或者借别人的书,我们才会看得很快,自己买回家的书(无关考试)就会看得很慢很慢……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涯,是不是如此。

 
所以,对于大多数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间徘徊的我们来说,阅读最根本、最重要的动机,可能并不在于阅读本身,而是在于我们阅读的根本目的,不是我们真的特别想要读什么,而是我们特别不想、不能失去什么。

所以,不必去刻意效仿他人,过分追求一年读多少本书,而是做自己的主人,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预期出发,真正想清楚,我需要什么,我一定不能没有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列出来的阅读书单,才真正适合我们自己,并且,“开卷有益”。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