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警惕阅读中的3个不良情绪,降低你的阅读效率

来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 2021-09-11 作者:果子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我们用不同的情绪去面对事物时,事物给我们的反馈也是不同的,例如同样是面对下雨天,情绪好的时候觉得雨声叮叮咚咚就像是奏美妙的乐曲,而情绪不好的时候觉得天都在哭泣。面对阅读同样如此,想要有好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就要学会正面的引导和处理阅读时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

1.克服畏惧心理

当我们需要阅读一本难度较大的书籍时,往往还没开始正式阅读,就先产生了畏惧心理,比如害怕内容不能看懂,害怕内容太多记不住,害怕不能坚持看完等。

畏惧心理可能会导致我们迟迟不敢打开一本书,或是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这样的情绪我们有时候自己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但是它却是阅读时最先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当你在阅读前,或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产生了畏惧的情绪,先暂停一下,然后分析一下产生畏惧情绪的根源,寻找解决办法。

① 如果阅读内容较为生疏和深奥的书籍,可以先围绕书籍的主题做一些功课,比如先查阅相关主题中比较基础的入门书籍。
② 如果书籍太厚,还没读就产生了压力,首先要先放弃从头读到尾的想法,可以先看看目录,挑选一两个感兴趣的章节先阅读,让自己进入阅读的状态,同时提起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当你阅读效率高了之后,这种看到大部头书籍就头疼的意识会逐步消失。
③ 如果担心内容太多记不住,可以学习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快速阅读可以帮我们缩短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让你读完之后还有更多的印象(如果读的太慢,花费了太长时间,读到后面,前面的也忘了差不多了)。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之后制作思维导图,可以让你对书籍内容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促进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④ 如果读的过程中状态不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内心烦躁,不要硬逼着自己阅读,应该先停下来,去洗把脸、吹吹风、或者进行五分钟冥想,找回状态之后再继续阅读。

2.消灭负罪感

当我们买了一本很想读的书却只草草翻了几页就搁置,或者给自己制定了阅读目标却迟迟没有去落实的时候,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心理上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有好的一面,它能督促我们去行动,短期内进行疯狂、长时间的阅读。但更多的却是不好的一面,它会让我们进入“持续性自责,间歇性努力”的境地。长此以往,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我不是读书的料、我真差劲、我什么也做不好、制定了计划也没用”等一些心理暗示,从而让自己自暴自弃。

要怎么解决这种负罪感呢?答案是使用“微习惯”策略。

微习惯,就是微小的习惯。微习惯的精髓是放弃大刀阔斧的想法,从培养一些最基础、毫不费力的目标行为开始,逐步养成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如果你总是因无法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自责,那你就从“每天读一页开始”。每天只要完成这一页书的目标,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读下去,也可以选择放弃,做其他事情。

在落实微习惯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每天读一页”这个目标太容易,就改为每天两页或十页。这个起始的目标任务尽量不要变,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会给自己造成压力,都能轻松完成。我们要做的是争取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负罪感的来源通常是“不行动”,而一旦我们行动起来,逐步建立了自信,负责感就会逐步被消灭。

3.不要对书籍和作者产生情绪

在阅读的过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就迫不及待的作出判断和评价,给出这本书不行或者这个作者不行的定论。一旦我们脑海里有了这样的声音,要么读不进去,放弃阅读;要么容易曲解原文本来的意思,降低了阅读的收获。

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当你读到不认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下定论,先做个标记,等读完这个章节、甚至整本书之后,再来审视这个观点说的对不对,思考它存在什么问题。读书,很多时候读的就是和你不一样的观点,如果什么观点都和你想的一样,那这本书反而没有多少读的必要。

在面对不喜欢的作者,而又不得不读该作者的书籍时,也不要因为对作者有情绪,而对书籍本身产生偏见。

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和作者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心平气和才能与作者更好的沟通。


 

本文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